新闻网讯(通讯员 姜晓)4月24日,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成功举办第三期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,以教学设计实战演练为主题,深入探索BOPPPS教学模型的核心环节——学习目标(Outcome)设计。本次活动通过“战略引领—系统赋能—实践闭环”的顶层设计,展现学院在教授能力培养领域的创新格局,为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学院立足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首创“四维赋能+三阶递进”教师发展模型,以理论嵌入-案例解析-实战演练-多维评价为支柱,打通“知识输入—技能转化—成果输出”全链条,通过“展示-互评-优化”的递进式教研模式形成“个体创新—群体协作—系统迭代”的良性生态。15名参训教师在结构化互评中经历思维碰撞,主讲教师徐雪慧引入“1+1”评估标准(每个教学环节标注1项优势、提出1项改进建议),推动教学反思从经验感知升级为科学诊断,实现“共性难题精准定位、优秀经验跨学科辐射”。
参训教师黎爱琼团队展示
参训教师李镜人团队展示
在成果展示环节,参训团队呈现了产教融合的典型案例。黎爱琼团队聚焦智能小车自动循迹功能联调,以百度“萝卜快跑”无人驾驶场景为切入点,构建“问题链牵引+科技热点融入”双驱动教学模式,让学生在故障诊断中掌握智能系统设计逻辑。李镜人团队针对芯片固晶质检难题,独创五感检测口诀与可视化操作流程图,将半导体封装工艺转化为“可观测、可量化、可评价”的三维技能目标,为工程实践类课程树立新标杆。
团队互评环节
指导教师徐雪慧分享的“目标设计三阶工具包”成为亮点,从产业需求溯源、经能力分层、评价设计、路径规划,锚定教学目标坐标;从受众-行为-条件-程度规范目标描述,确保教学成果可测量;通过“具体性、可衡量、可达性、相关性、时限性”五维校验,实现教学目标与育人成效精准对齐。
学院已形成周周有主题、期期有突破的可持续发展机制。将抽象的教学理念拆解为可操作的分阶段任务,建立教师成长档案,动态追踪能力提升轨迹,通过跨学科教研共同体,促进工程思维与教育理论的跨界融合。学院李雪副院长指出:“我们正在打造教师能力成长的‘反应堆’——以系统设计释放个体潜能,以协同创新催生群体智慧,最终实现'金师培养'这一核心理念”。这种将教育科学深入融入工程思维的培养模式,不仅为学校教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,更展现了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作为“新工科”教育改革先锋的使命担当。
(审核 李雪)